百度百科: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、感觉、注意、知觉的一系列过程。感知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。 从定义可知,感知的链条包含几个部分: 1、意识 2、内外界信息的接受 3、意识参与后对信息的整理,分析 不想写成掉书袋的文字,现在开始说人话 就是人面对一个事,有啥想法。 搁知乎上就是点赞不点赞,评论不评论,被人骂了是否还击等等。当然,后面是有行为参与过来了。 首先,我们必须接受几点 1、人不同 2、人接受的信息的渠道不同,信息质与量不同 3、上面两点的不同,决定了结果相同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。更别提反应的行为要相同。 和而不同。没这个,互怼,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,当然,乐子党真的可以在互怼发现乐趣,我是做不到的。 常说三观不同,道不同不相为谋。基础就是人与人的感知不同,当然,感知是可以变化的,至于如何变化,因素很多。但是咱们教育确实有塑造感知的倾向。那叫啥,既要考虑外部影响,也要考虑主观能动性。 知乎上对热点事件的发言,就是个体意识在知乎上外显。当然,要考虑小管家删贴后的过滤,水军的互赞等等调控措施及算法,以及,自我审查。 哦,还有那可恶的外部势力。 这里提一个完全符合以上各个条件的热点事件, 俄乌战争,具体的就不提了,各自找符合自己认知的看就好了。 对我来说,我的第一反应是,破窗效应。 这是这几十年来,第一次没有美国下场的大国战争。 不要笑哈,乌克兰真的是大国。 如果,有更多的国家,把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待选优先度提前。三战就真的要开始了。 当然,也有人认为三战已经开始了,只是方式不同而已。
好,这里就出现了,我感知的危机——三战的可能性。 然后,就有人会这样说:你这傻X扯什么淡。他两个国家打仗和我有毛线关系,杞人忧天,洗洗睡了。 是的,这就是不同的人对相同事件的危机感知是不同的。 我提出了三战,并把它的可能性提前,是因为我曾经的认知中,就存在着三战的选项,这次把它的可能性提高了,比如万分之一提高到了百分之一。 而在骂我傻X的人脑中,可能,大概是不存在三战这个选项的。这就是认知的不同。 注意,我说的是不同,不是优劣。 因为社会评价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,这里回避下比较好。 但这时,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恐怖而不安的事实。 我对我自己感知到的危机,毫无抵抗能力。甚至把这个维度的危机降好几个档。我也是孤立无援的。 这时候一句老话浮现在脑海里 ——宁做太平犬,不做乱世人。 可惜,太平与乱世与否, 一介草民如我,个人好像不能太影响什么,只能接受并应对。 而个人应对能力有限的我,急需扩大自己的讨论圈子,为自己感知的危机寻找应对方案。 是的,这是寻找危机处理方案的呼救。 也是寻找同道中人。 探讨各种维度下危机处理方案和实际准备。 注重实操和可执行性,如果能够结成多个线下自救小组,那是更美好的未来。
|